巅峰上的寂寞之舞———写在诸宸凯旋之际

李中文

  一脸灿烂的笑容,一座沉甸甸的奖杯,从莫斯科凯旋,美丽的诸宸愈显美丽。

依然有绚丽的鲜花,依然有如潮的掌声,但却不再有波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的轰动。

如果有人还记得10年前谢军首夺世界冠军凯旋时的场景,一定会为诸宸鸣不平:为何诸宸凯旋显得如此“冷清”?

同样是国际象棋,同样夺得世界冠军,为什么10年间人们对谢军和诸宸夺冠后凯旋的关注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冠军缘何少人关注

单从赛事的影响来看,谢军当年夺冠可说是一鸣惊人。赛前,人们对其夺冠前景没有预期。而当年仅21岁的谢军真的将齐布尔达尼泽拉下马取而代之,打破欧洲人几十年的垄断后,国际棋坛的震惊和国人的欣喜若狂势必理所当然。而当时,中国体育刚刚参加过两届奥运会,在亚洲体坛的霸主地位也确立不久,谢军夺冠,使国人非常有民族自豪感。相比而言,诸宸此次夺冠,人们是有预期的。何况,中国体育已经位居世界第三,奥运冠军成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也拿到了手,一个非奥运项目的女棋手又拿回个世界冠军,的确不容易使几年间已见惯了“大世面”的国人激动起来。

而从赛事的组织形式上看,谢军当年夺冠,是在分区赛、区际赛、候选人赛中脱颖而出,最后又在决赛中苦战15局后才取得的。打完这样漫长的一次比赛后,谢军的名字不可能不家喻户晓。而今,新赛制下的国际象棋世锦赛,赛期短了,比赛的节奏快了,冠军的特权被淡化了。尽管新赛制因为夺冠的机会大大增加,获得大多数年轻棋手的拥护,但比赛也缺乏了从前的神秘感和悬念。

冠军的价值有多大

10年前,谢军首夺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对这一项目在中国的推动作用是异乎寻常的。10年间的世锦赛,谢军先后四次夺冠,诸宸一次夺冠,许昱华获得一次女子世界杯冠军,中国女队连续两次获得奥赛女团冠军。

当中国棋手在世界大赛上夺冠成为推动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唯一动力时,事态就走向了反面。1956年,国际象棋被列为国家正式体育比赛项目,在中华大地上的发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蓬勃势头。在那时,只要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好名次,棋手就会很有成就感。

国际象棋发展方向的转变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此时体育界立足奥运战略,各地体育部门都将棋类列为三类项目,导致专业队缩小编制、减少经费,每年的全国个人赛和团体赛参赛队数和运动员数量逐年减少。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只好进行竞赛改革,核心无非是将全国比赛变成“选拔赛”,把优秀选手选入国家集训队。在这种举步维艰的发展过程中,幸好谢军先后四次夺冠,中国女队连续两次夺冠撑起门面。否则,国际象棋在中国这些年的发展还真说不好会是什么样子。

寂寞之舞要跳多久

中国女棋手近10年的辉煌,或多或少掩盖了国际象棋自身发展的窘境,但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却在减少。这就好像一个痴迷于舞蹈的舞者,尽管其舞姿已臻化境,依然观者寥寥。

中国国际象棋女队已经超越俄罗斯、格鲁吉亚,成为国际棋坛最有号召力的一支队伍。之所以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攀登上世界棋坛的顶峰,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于1985年组建了常年集训的国家队,并确立了“男帮女”的战略指导方针。中国国家集训队的团队精神是世界上任何一支国际象棋队所不可比拟的。而这样一支有战斗力、建立奇勋的队伍,却面临着可能解散的困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经费。据了解,棋队目前是年初日子还可以,可到了年底就往往“寅吃卯粮”。如此下去,辉煌又该如何维系呢?

当前,国际棋联正调动一切力量将国际象棋项目推进奥运会。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912年和1924年奥运会都设立了国际象棋项目,由于当时规定只有业余选手才能参加奥运会,而当时的国际象棋界并不急于把业余选手与专业棋手区分开来,于是1924年成立的国际棋联就自办国际象棋奥赛。追根溯源之后,这样几个问题或许更值得人们思索:当奥运会大行其道之时,国际象棋项目独立的生存空间在哪?在中国体坛,当一切围绕“奥运战略”运转时,是否意识到忽略一些有群众基础、有潜力的非奥项目的发展,也是不该有的失误?

摘自 《人民日报》


网页制作 纳兰红叶   最后更新日期 2001-12-25   联络 纳兰红叶
2000 - 2001 http://snow26.cn99.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国际象棋通报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